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193章(2 / 5)

:“提举但讲无妨,发运司必竭力相助。现在襄州通了火车,运往京城的粮草贡物,不知方便了多少。前些日子江陵刘相公来书,欲要修从那里到襄州的铁路。因为听闻现在天下修铁路的地方着实不少,只是一少铁轨,二少火车,多是徒劳。这些都是提举一手建起来的,到时还要仰仗美言。”

杜中宵连道不敢,答应下来。什么美言,他们想的当然是杜中宵跟铁监的关系,走一走后门。朝廷盯住的几条路,如连通四京的道路,急切要修的到登州的道路,铁监不敢动手脚。其他的铁路,要的铁轨什么时候发货,里面的猫腻就大了。地方铁路,当然是地方官各显本事。

此时江陵的知府是刘沆,曾经做过宰执的大臣,身份足够。江陵到襄州的铁路,对于发运司又格外关键,杜中宵就在旁边,当然优先级要提上来。

对于铁监来说,现在修路的优先级,是两京铁路第一,开封府到登州的第二,叶县到洛阳的铁路第三。其他地方铁路,就看各自地方官能给他们多大的压力。其实铁轨还在其次,蒸汽机车头的产量是限制死了的,提高产量很难。修好了路,也不一定能及时提供车头。

其实从洛阳到京兆府、两京到并州铁路的优先级也高。不过政事常已经定了,那两条路用河东路产的铁轨,暂时拖后。依杜中宵和苏颂的建议,相州的铁监依柏亭监的规格建钢炉,所需的材料和轧制铁轨的机器全部从叶县拆过去,同时调过去一部分人员。

从头再建一座铁监,没有杜中宵等当初建铁监的人手把手教,风险太大。

襄州到江陵府的铁路修通,襄州就有了两个车站,到时繁华自不待言。汉水太宽,以现的技术根本不可能架铁路桥,只能分成两截,连不起来。实现了这个格局,襄州这里的发运司地位肯定上升,不只是对江淮发运司的补充了。其辐射范围,西可到川蜀,南可到两广。

眼看着皇祐元年就要过去,杜中宵算着日子,广南的侬智高起事,应该没多少年了。这条铁路修通是个大变数,到广南的交通便捷许多,到时不知道是个什么格局,还要不要禁军出战。

对于此事,杜中宵记忆中有一个标致,就是狄青回京任枢密副使。现在狄青依然在延州,是鄜延路主帅兼知延州,还没有丝毫迹象。

避嫌

从襄州回来,杜中宵与发运司一起上奏,在汴河和汴襄铁路沿线州县行均输法。加大发运司和州县的权限,对朝廷所需的物资灵活采购,三司不再定地、定价,实行徒贵就贱、用近易远的原则。这套办法是发运使许元提出来的,在汴河沿岸已经部分实行,现在扩展到京西路来,做了补充。

随后杜中宵上章,把常平仓平抑物价的货物范围,从粮食为主扩展到一般货物,建立完整的商业网络。即京西路分别在洛阳和襄阳设立常平市易司,重要州县设立分司,下面设场,自由贸易。常平仓根据一路之内的价格趋势,价低即买,价高则售,保证市场价格稳定。

宋朝商业实行的是行会制,不是自由贸易,产生了很多弊端。大商人利用雄厚的本钱,和官府给予的特殊地位,把持商业活动,攫取超额利润。官府虽然获得了利用大商人控制、操控经济活动的便利,但商业利润被商人所得,官府得利甚微。特别是税收,大宗贸易以实物税为主,现钱很少,钱荒几乎成为日常。因为市面上的大量现钱,进了大商人手中,货币的流通速度极低。再一个大商人把持商业,压榨其他从业者,小商人、小店铺、小手工业者只能微利,不利于经济的发展。

一月之后,奏章得到允许,让杜中宵以铁监的利润为本钱,在本路建立常平仓体系。正式建立京西路提举常衙门,设于襄阳县对面的樊城镇。

在此之前,杜中宵下令彻底清查京西路各州的常平仓和义仓。以通判为主,各州互查,再抽出一部分知县,进行覆查。账册必须清楚,如有亏空,写明原因,暂不进行追缴。

官场上做事就是这样,把官员们的责任免了,他们做事才能放下心来。只是清查账册,而不追究责任,得到的数字相对准确。不加上暂不追缴这一句话,账面数字就不可信,地方官必然想方设法隐瞒。即使说了暂不追缴,许多地方的账依然不对,部分官员还是打着先在数字上糊弄过去,后续补上的主意。

这些事情办完,已经到了腊月。杜循坐着火车,急匆匆地到了樊城,说是年前来看看儿子。杜家在许州根基已经稳固,现在又通了火车,来往方便,家人不与杜中宵住在一起。每隔一断时间,他们来探亲。

到了后衙,杜中宵吩咐上了茶水,对杜循道:“阿爹,怎么你一个人来?”

杜循道:“原来定下,是要再过半月才来看你,其他人一时准备不及。我有事问你,先来了。”

杜中宵道:“有什么事如此紧急?家里出了什么事吗?前些日子,宋相公回京,陈相公罢相到许州去,莫不是难为了我们家里?”

杜循道:“没有,不要瞎想。陈相公到许州当日,我与本州官吏一起去迎接,酒筵为他接风,说了好一会的话。你为几年做的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